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|Lisa老师每日分享(2020.12.13)

2020-12-13 07:04:27 790 Lisa

简体版(编辑:觀)

朗读(女声):AI

女声版:

 

第一条

发展你的潜能与观察力

在修行的过程中,在解脱道上,我们都具有开悟的潜能。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,坚持是力量,更喜欢禅修,能获得更高的内观智慧,得以观察究竟实相。发展灵性的基础,建造人生规律的轨道,有戒定慧的修持。

禅修的重点在于,你必须知道什么观念是对的,该做的,什么是错的,不该做的,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辨是非,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来的法作依归标准,也只有当我们所言所思所行,都是正确的,没有做亏心的事,不与别人结寃结仇争执,我们就会活得光明磊落,自由自在,无所畏惧,而也不会惹事生非,引来不必要的干扰,内心光明清净,便可更好的修行。

佛陀教导被称为法,如果行者的心中没有法的精神,很容易犯戒,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,当行者开始练习一段日子,会发现内心的挣扎会比较少,心也会开始安稳有定力,冲动也会减少,不容易出口伤人,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觉察到,会有一些领悟和善德品性。

一些有益的,能激励人心的是佛法,谈论法时,应该正确的表达,并掌握重点,法令我们解脱苦,但要实际行动,而不是纸上谈兵只讲不做,每一次的坐禅,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验,经验是一点一滴积累的,每一个当下的积累,都是你的人生点滴,坚持到最后,才见真章。

 

第二条

凡事要有往好处看的习惯,做自己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,不论做与不做都无法避免别人对你的批评,修行也是一样,根要扎得稳,不要别人三言两语就改变。何况坐禅原本坚持就很困难,我们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,想法会朝许多方向蔓延扩展,对声、色、香、味、碰触及念头,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剧,因此,在禅坐里,不要入想,所以要终止苦,自我中心和邪见,我们必须洞察内心。

 

第三条

当心感到痛苦时,一般的反应是,我不喜欢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。当你禅修在这个阶段,能够觉知心的四个方面,观察它们的因果关系,感官接触,感受,认知和反应,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帮助。无论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,知道心的四个层面是非常重要的。

佛陀教导我们,要知道心的四个层面,对所了知的经验要有知、见,由此行者可以得知,身与心中根本没有我,我只是一种想法,一种观念,它深深的烙印在心里,我们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认为,然而这个我不只是一种观念,它也能够引起贪与嗔,我们知道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,我们与贪嗔共住,熟知它们,而贪与嗔无法引起快乐喜悦,打坐时都是入贪嗔痴的多。

修行时,行者不但要观察身体的四大,也要从四个层面来观察心,观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,行者可以观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触,一种味道,香味,也可以观察感触如何引起感受,乐受、苦受、不苦不乐受等,大部分的人都能觉察到第一步和最后一步,感官接触和随后生起的心理反应,这个看起来不错,我要这个,或是,这个不好,我不要,心理反应是如此的快,在禅修时心总是上上落落,来来回回,有时好想要,有时想放弃,以至于自己完全忽略了认知,想蕴和反应,行蕴两个步骤。

正确的修行方法是,一旦观察到有心理反应,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,再去观察心的感受,这种感受是感官接触所引起的,然后再去观察心如何诠释,也就是心的标明作用,如疼痛、不适、不安无聊等,观察着这些感官的反应,心的四个层面中即感官接触、感受、认知与反应,去找出是谁在感觉、感受、认知与反应,心会告诉我们,是我在做这些事,然而这种假设的我,只是一种观念而巳,哪来的我在做这些事?行者会发现,这四个层面自然而然,根本没有人在做这些事,而我们可以透过禅修练习,观察它是如何发生的,达于自己内在的法。

 

第四条

觉知,善与恶,以及随之而来的判断,仅仅是心的活动。有时这些活动显示成念,另一些时候是智慧,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动或任何状态,它只是知道。

所有从心生起的活动,例,觉知善与恶、与苦、誉与毁,全都是心流露出来的意识状态,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动和状态,这类意识的本质不断生起灭去,始终不稳定,不确定和无常。因此,心只是知,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东西,思维概念,如实的,才是本质。实质精髓不在字里行间,而是在于体验之中。

 

 

 

 

繁体原文:

第一条

發展你的潛能与觀察力

在修行的过程中,在解脱道上,我們都具有開悟的潜能,对佛法的修行更有信心,堅持是力量,更喜歡禅修,能獲得更高的內觀智慧,得以觀察究竟實相,發展靈性的基礎,建造人生規律的軌道,有戒定慧的修持,禅修的重点在於,你必須知道怎麼觀念是对的,該做的,什麼是錯的,不該做的,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明辨是非,所以行者先以佛陀所留下來的法作依歸標準,也只有當我們所言所思所行,都是正确的,沒有做虧心的事,不与別人結寃結仇争執,我們就会活得光明磊落,自由自在,無所畏懼,而也不会惹事生非,引來不必要的干擾,內心光明清净,便可更好的修行,佛陀教導被稱為法,如果行者的心中沒有法的精神,很容易犯戒,也找不到解脱的方向,當行者由開始練習至一段日子,会發現內心的掙扎会比較少,心也会開始安穩有定力,衝動也会减少,不容易出口傷人,对自巳的心念也会覺察到,会有一些領悟和善德品性,一些有益的,能激勵人心的是佛法,談論法時,應該正确的表達,並掌握重点,法令我們解脱苦,但要實際,要行動,而不是纸上談兵,有講冇做,每一次的坐禅,都是行者自巳的体驗,經驗是一点一滴積累的,每一個當下的積累,都是你的人生点滴,堅持到最後,才見真章。

 

第二条

凡事要有往好處看的習慣,做自巳心里相信是正确的事就可以了,不論做与不做都冇法避免别人加与你的批評,修行也是一样,根要紮得稳,不要別人三言兩語就改變,何況是坐禅,堅持很困難,我們的心会编造很多的想法,想法会朝許多方向蔓延扩展,对声,色,香,味,碰觸及念頭,心理也同样地在编劇,因此,在禅坐里,不要入想,所以要終止苦,自我中心和邪見,我們必須洞察内心。

 

第三条

當心感到痛苦時,一般的反應是,我不喜歡或我一定要把它去除,當你禅修在这個階段,能夠覺知心的四個方面,觀察它們的因果関係,感官接觸,感受,認知和反應,这对行者的禅修非常有幫助,無論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,知道心的四個層面是非常重要的,佛陀教我們,要知道心的四個層面,对所了知的經驗要有知,見,由此行者可以得知,身与心中根本沒有我,我只是一種想法,一種觀念,它深深的烙印在心裡,我們周遭的人全都如此認為,然而这個我不只是一種觀念,它也能夠引起貪与嗔,我們知道貪与嗔非常容易生起,我們与貪嗔共住,熟知它們,而貪与嗔無法引起快樂喜悅,打坐時都是入貪嗔痴的多,修行時,行者不但要觀察身體的四大,也要從皿個層面來觀察心,觀察心念如何生起和消失,行者可以觀察每一次的感官接觸,一種味道,香味,也可以觀察感觸如何引起感受,樂受,苦受,不苦不樂受等,大部分的人都能覺察到第一步和最後一步,感官接觸和隨後生起的心理反應,这個看起来不錯,我要这個,或是,这個不好,我不要,心理反應是如此的快,在禅修時心总是上上落落,來來回回,有時好想要,有時想放棄,以致於自巳完全忽略了認知,想蘊,和反應,行蕴兩個步驟,正确的修行方法是,一旦觀察到有心理反應,馬上要回想它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,再去觀察心的感受,这種感受是感官接觸所引起的,然後再去觀察心如何詮釋,也就是心的標明作用,如疼痛,不適,不安無聊等,觀察著这些感官的反應,心的四個層面中即感官接觸,感受,認知与反應,去找出是誰在感覺,感受,認知与反應,心会告訴我們,是我在做这些事,然而这種假設的我,只是一種觀念而巳,那來的我在做这些事?行者会發現,这四個層面自然而然,根本没有人在做這些事,而我們可以透过禅修練習,觀察它是如何發生的,達於自巳內在的法。

 

第四条

覺知,善与惡,以及随之而來的判斷,仅仅是心的活動,有時这些活動显示成念,另一些時候是智慧,可是真正的心完全不会显示活動或任何狀態,它只是知道,所有從心生起的活動,例,覺知善与恶,与苦,譽与毁,全都是心流露出來的意識狀態,既然代表著心的活動和狀態,这類意識的本質不断生起灭去,始終不稳定,不确定和無常,因此,心只是知,在坐禅不加不减任何東西,思維概念,如實的,才是本質。實質精髓不在字里行間,而是在於体驗之中。

 

 


注:简体化使用Microsoft Word翻译功能,编辑再进行简单的标点符号加工和个别简繁转换的特殊字替换,任何问题请给网站留言指出,谢谢。